top

波音聲技 音樂生活波音聲技 音樂生活

【試聽】Spec RPA-W3EX

2024/01/09

2023/12/13發表

 文‧戴天楷 圖‧蔡承融、Spec

 

 

 

 眾多音響品牌裡,有的極具品牌力,聲望值擺在那裡,我根本毋需錦上添花。有的品牌雖然少有人熟悉,卻深具特色,細細品味,自見其卓然之處。能夠接觸到那些知名品牌,甚或是售價不菲的 High End 器材,固然對音響媒體人是件興奮的事。但我更喜歡在市場關注度較少的品牌裡覓得驚喜。 來自日本的 Spec 便是其一。Spec 的聲音真是好聽,活生、自然、帶一點點甜味和光澤,富有氣質且優雅;這聲音,我很喜歡。功率不大,推起喇叭卻又從容自得。出色的音樂性,總能把我引入音樂之中,而忘卻音樂以外的其他音響事。每次聽都不禁想說:「對,這就對了。這個聲音就對了。」 初與 Spec 相遇,是我剛進入音響媒體工作時。身為一個菜鳥,被派去訪問 Spec 台灣代理商波音聲技的張先生,那次在波音聲技的試聽室見到 Spec。初時,並不太在意,只覺得「就是一個日本品牌音響」而已。幾個月後,代理商就送來了 RSA-V1EX 綜合擴大機。試聽之後我不禁大喜,這等聲音恰是我所喜的,聲音鮮活自然,透明有層次,鋼琴獨奏聽來精彩,室內樂躍動活生,甚至可以帶出有氣勢的管弦樂。之後,陸續又接觸了好幾台 Spec 的器材,每一台都能展現出上述的聲音特質。Spec 有著明確的美學觀點,不僅外觀設計有實木避震的共通性,就連聲音性格也有一致的清晰形貌。 

這次代理商送來的 RPA-W3EX 也是這樣。這台後級比起我先前聽過的 RPA-W7EX 要更大,重量也更重。RPA-W7EX 算不上是半尺寸機,但寬度僅有 35 公分,明顯比一般的音響器材為小。重量上更是明顯,RPA-W7EX 僅有 6.2 公斤,就手很輕;RPA-W3EX 則有 11 公斤,寬度有 44 公分,深度更達 41 公分,近乎正方形的機身,但比前者大上許多。妙的是,這兩台後級的輸出功率竟然一樣,都是 4 歐姆 100W。

 

 

功率規格不重要,找到最佳工作點才有好聲音

 

我在訪問 Spec 社長石見周三(Shuzou Ishimi),以及技術部長坂野勉(Tsutomu Banno)時,就問到這個問題:「為什麼 Spec 擴大機都採 D 類放大,輸出功率卻這麼少呢?」 RPA-W3EX 的 4 歐姆 100W 是什麼概念?如果跟多數喇叭的規格一樣,標成 8 歐姆的話,功率大概要減半成 50W。這麼大一台的 D 類後級,只有 50W? 此等另闢蹊徑,我實在不懂。一般來說,音響廠商做 D 類放大的擴大機,求的不就是功率嗎?換成別家來做,這麼大台的 D 類後級,沒有個 500W,也有個 300W。Spec 的後級,標出的 100W 功率還是 4 歐姆負載的。這是為何呢? 

坂野先生表示,其實功率和音質並沒有直接關係。在同樣的音量下,純就聽感而言,我們無從判斷這是 50W 還是 300W 的擴大機。可是,大家都有迷思,認為功率大的擴大機才好。他們設計的 D 類放大,之所以功率僅有 50W,是因為那才是該線路和該 FET 最佳的工作點。如果可以,Spec 甚至根本不想給出功率數字,「因為那是輸入 1kHz 訊號的測試結果,那根本不是音樂。」那他們追求的是什麼呢?簡單講,就是瞬間的暫態反應。Spec 認為聲音得活生,不能死板板的;而聲音要活,反應速度就要快。所以,RPA-W3EX 的輸出功率不高,實際聽來卻不會感覺不足,甚且聲音是活的。

 

用上訂製「響一」電容的交換式電源

 

自家開發的 D 類放大線路固然是關鍵,Spec 更看重的是電源供應。「擴大機的靈魂就在於電源供應,它決定了擴大機一半的聲音表現。」Spec 旗下擴大機有的搭載線性電源,有的則用交換式電源。對 Spec 來說,沒有絕對的好壞,只有適用問題。很多人對交換式電源有疑慮,但 Spec 認為那些大家所擔心的問題其實都可以克服,如果設計得當,交換式電源的瞬間供電更優異。在 RPA-W3EX 裡頭,就採用了交換式電源。而在這個交換式電源上,還採用同樣見於 D 類放大線路上的 「響一」(hibiki-ichi)電容,這是專為 D 類放大設計的電容,具有豐富的泛音特質。他們也挑選了最適合的碳化矽二極體,能以承載高電壓和大電流。 這個精心設計的交換式電源,能與以 PWM(脈衝寬度調變)工作的 D 類擴大機做完美的匹配,將所輸入的電源快速轉化成驅動喇叭的能量。此外,這個 D 類放大還可吸收反電動勢,不受喇叭反電動勢的影響,且能精準地控制喇叭。

 

楓木結合雲杉木的三點支撐結構

 

RPA-W3EX 機箱上也有 Spec 招牌的實木側板與實木腳墊。Spec 還很巧妙地將不同硬度的木頭,按其特性加以調配使用。在 RPA-W3EX 上,採用楓木結合德國雲杉木的的組合。外側是德國雲杉,中間夾著楓木,構成三明治結構,並以楓木作為著地點。常見於樂器背板用料的楓木硬度高,適合作為接地點。至於常被用在面板的雲杉木則諧震均勻、音色漂亮,加諸於楓木兩側,可利用其共振特性來營造近似於樂器的豐富諧波。RPA-W3EX 的三點支撐方式也是 Spec 的一大巧思設計,旗下多有器材採用這種結構。兩邊側板前端向下著地,讓機體重量自然下壓;後方緊連背板底部處,有一個同樣三明治結構的木塊,與側板構成巧妙的三點支撐。 

 

 

 

 

僅此一家的 Pure Direct 音量控制系統

 

一般而言,如果不是藉由數位訊源的數位音控,後級還需要搭配前級使用,才能控制音量。Spec 卻認為,傳統的路徑是訊號經過前級,先衰減來自訊源的訊號音量,再將其送入後級。被衰減的訊號很可能會受到雜訊的影響,音樂訊號中一些細微的訊息,也會有所損失。為完整地放大訊源輸出的訊息,他們設計了一種稱為 Pure Direct 的音量控制系統。透過一個類比的電子衰減器,至於後級放大級的前方,通過外置的 Pure Direct 音量控制器來控制。而外置音量控制器,純粹以 3.5mm 端子的控制線連接後級,提供「控制訊號」而已。這樣,音樂訊號得以完整地從訊源被送入到後級,甚至通過放大級被完整放大。就我所知,這個作法,只此 Spec 一家 。 

 

 

 

 並非不能搭配前級使用,而是走 Pure Direct 最好聽

 

帳面上的功率輸出僅有 4 歐姆 100W 的 Spec RPA-W3EX,單看規格,很容易讓人懷疑它的本事:這台頂多推推書架喇叭或小落地吧?如果我是第一次接觸 Spec,我多半也會這麼推想。實際上,RPA-W3EX 的聲音表現,完完全全打破了規格數據所帶來的印象。它有著 Spec 一貫細緻、精美、甜潤、如蜜糖般的好聲音。另方面,它又能展現出從容、寬宏、大氣、進退有度的氣韻。試聽過程,我主要採取 Spec 原廠所建議最理想的搭配,不經過任何前級,而是採用外接 H-VC1000 音量控制器。 Spec 的後級並非不能搭配其他的前級使用。以 RPA-W3EX 為例,它有 RCA 和 XLR 各一組類比輸入,還有可針對前級搭配之用的 -6dB 調節,用家可以就輸入訊號做衰減,或調低後級本身的增益。經實驗比對,倘若加上了其他的前級,都會帶來「那台前級」所賦予的音色和質感。聲音會更飽滿扎實,會更有力一些,但細節、光澤,和 Spec 自身的那種輕盈與精緻,會稍打折扣。我喜歡更純粹的「Spec 之聲」,故選擇僅搭配 H-VC1000 音量控制器,讓訊源直入 RPA-W3EX。

 

 

近似管機的音色,卻更有力、更乾淨

 

聽 Alfred Brendel 彈奏鋼琴,Simon Rattle 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。貝多芬在此曲不經序奏,讓鋼琴直接起始,引導樂團發展主題。第一主題經過一段由弱漸強的發展,主奏樂器從弦樂到木管輪番演出。這一段極其富有創意的主題呈示設計,把 tutti 結合 solo 構成完整的主題。鋼琴再現時,巧妙地引導出華麗的第二主題,充滿幻想風格的浪漫旋律,在鋼琴帶著即興意味的鋪陳下展開。樂團在鋼琴完整的主題呈示後,輕輕地以伴奏姿態回應。直到第三主題的出現,樂團與鋼琴則平分秋色地執掌話語權。聽貝多芬在這裡所寫下充滿炫技的、華麗的、幻想風格的旋律,在強弱的激烈對比下,在音域的展開與擴大下,那些在高低音間來回擺盪游走,透過震音,透過琶音,透過分解和弦,透過長大的上下行音階,抒發著濃烈的情感,一波,一波,又一波地,震撼著聆聽者的內心。 Spec 所描繪出來的舞台開闊,有清楚的深度層次。它的透明度絕對堪稱第一流水準,那個透明感,不但一無遮蔽,而且具有高透性,你不但可以望穿,還可望的很深。鋼琴琴音在 Spec RPA-W3EX 上顯得特別的秀麗,甚至有時帶著幾許嬌豔。琴音堅實,富有鍵擊感,飄逸的尾韻,有著比別人都更綿長亮麗的光澤,這種味道很像是管機(甚至是三極管)上所聽見的,但是聲音又更乾淨一點,又更肯定一點。在第二樂章裡,貝多芬以低音弦樂和鋼琴的對話,沉重且有厚度的低音弦樂,由一開始的強悍粗獷,到後面越來越輕柔,鋼琴則始終保

持著溫柔的語氣。聽這段高與低,強與弱,剛與柔之間的衝突性與對比感;貝多芬寫得巧,Spec 重播的也妙。

 

 

足能演繹聖桑管風琴的瑰麗與斑斕

 

聖桑的第三號交響曲「管風琴」,不僅有完整的管弦樂團配置,還加入了雙鋼琴,更因為管風琴之故,讓全曲的色彩斑斕,音域寬廣,對比巨大。聽Christoph Eschenbach 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的版本,Eschenbach 在速度上帶入了自身的理解,增加了音樂行進速度的對比。讓開頭的序奏舒緩綿長,讓本就不明確的調性帶來更難言述的神秘感。在弦樂的撥奏配合木管的嘆息後,展開取材自末日經的第一主題,音樂隨之緊湊了起來。很多人聽這管風琴(特別是音響迷),若非聽第一樂章後半的稍慢板,就是直切第二樂章後半由管風琴強奏

帶出的「莊嚴的樂章」。可是,若錯過了 Eschenbach 所指揮的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前半,就不知道聖桑處理管弦樂的手法究竟有多高明。那不僅是在走鋼索,更是在高空鋼索上跳舞。Eschenbach 以一種高度理性,如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切割,把聖桑在這兩處音樂剖析的清楚明白。所有聲部都是清楚的,彷彿是士兵列隊,前進一步舉手答有一般,不見絲毫模稜兩可,猶疑難辨。而 Spec RPA-W3EX 極高的透明度,讓其間所有的組織和內容都一覽無遺,更顯出 Eschenbach 的高明。

 

 

既然都講到「管風琴交響曲」了,還是得不免俗地談一談那兩個管風琴施展魔力的「樂章」。在稍慢板裡,在弦樂絲滑柔細的旋律聲中,管風琴緩緩地、輕輕地、柔柔地在後襯墊著。此間聲音,不染塵埃,遠離俗世,誠如蘇子所言之「飄飄乎如遺世獨立,羽化而登仙」。這個費城管弦的錄音,不刻意追求乾淨的背景,反而透出一種現場氛圍。聽來更是讓人陶醉其中。RPA-W3EX 所刻劃勾勒出弦樂的纖細質感與明亮光澤,讓人著迷。當低音弦樂撥奏時,豐潤彈性的音粒又是一番迷人風貌。Spec RPA-W3EX 在低音域的重播上,夠沉夠潛夠豐厚。至於第二樂章後半「莊嚴的」當中,一開始管風琴就以莊嚴的、聖詠般

的風格強力奏出,隨後則再一一呈示主題。擔任管風琴演奏的 Olivier Latry 以一種張力十足的方式演奏,和 Eschenbach 指揮下的費城管弦銜接配合的融洽一致。在瑰麗的管風琴旋律之下還有沉重的低音和聲。到了弘大壯闊,又華麗輝煌的尾奏處,管弦樂齊張,與管風琴相和,面對這奔流而來恢宏龐大的聲勢,RPA-W3EX 這 8 歐姆 100W,並不顯出力有未逮,窮於應付。

 

不但聽見「火鳥」的強勁鼓聲,更體察到巨大動態的好處

 

我在 Spec 官網看到一行字:「這是一款能讓你感受到『火鳥』的衝擊震撼的擴大機。」一台不過 4 歐姆 100W 的後級,原廠也敢這麼宣稱?基於好奇,我以 Pierre Boulez 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所演出的史特拉汶斯基「火鳥」來試試。先說結論:打擊樂確實衝擊力道十足,但真正厲害的,還是它的動態對比。Spec 原廠所說的,應該是音響愛好者經常選播的「地獄之舞」(Danse infernale de tous les sujets de Kachtcheï )樂段。

 

 

開頭就是大鼓和定音鼓猛力強擊,強奏之下,震撼感直擊而來。以這等功率的擴大機而言,表現實在可誇。而這段音樂,除了猛烈的鼓聲,更有複雜的和聲和對位,RPA-W3EX 則把這一切都清楚呈現眼前。強奏下的弦樂部,以及加裝弱音器的小號,偏於銳利以配合驟轉的情節,加上那些弦樂、長號的快速滑音,短笛的呼嘯,均能斑斑精彩地重現出來。如果你是從這部「火鳥」開頭一路聽下來,就會知道這曲子難表現的就在動態。因為動態幅度大,所以有的地方會太小聲,樂音似有若無,強奏的地方又太震撼,使人欲以掩耳。RPA-W3EX 高明的透明度,極其乾淨的背景,讓那些弱奏的輕微樂聲,也得被察覺。及至強奏處,震撼的樂聲使人心驚,卻不失真崩潰。這也是我對 Spec 擴大機最為佩服的地方,它讓人忘記了規格,忘記了數據,專注在從音樂而來的感受與感動上。音樂裡該有的,它都給你。

 

宛若品嚐刺身般的鮮活「鱒魚」

 

若要細究 RPA-W3EX 聲音的細緻感,或許室內樂可以說得更清楚。以舒伯特鋼琴五重奏「鱒魚」為例,這曲子比起傳統的鋼琴五重奏編制,抽掉一把小提琴,換成一把低音提琴,各個樂器都有相當的篇幅可以揮灑,沒有絕對的主從地位,而且音域更寬廣,下探的低音賦予音樂更穩的根柢。我選播的是當年 Virgin 召集了 Renaud Capucon 等一干法國音樂家錄製的版本。這份錄音本就乾淨透明,細緻均衡,在 Spec 的重播下,更是相得益彰地展現出這份錄音、這份演奏的優異之處;正因如此,過去每每我試聽 Spec 擴大機,總是要放上這張專輯。聽鋼琴的光澤,聽那些提琴們的形貌,Spec 以一種鮮活的、自然的、真切的語調描繪這些樂器的聲音本質。 這種鮮活,就像品嚐刺身一般入口時,咬下的瞬間,牙齒切開了生魚的肌肉和筋膜,咀嚼時不斷重溫著或彈牙、或細緻、或柔韌的鮮美肉質,脂質賦予了魚肉的鮮甜,繚繞於齒頰之際,在一點芥末的提味下,那鮮、那甜、那甘,層層湧現,堆疊出讓人回味的萬般美好。Spec RPA-W3EX 就是這樣解析著音樂,帶給你樂器聲音的本質,那是生的,是天然的,是未經人工調味的。之後,你會感受到那體現於本質的美感,那些泛音和諧波所構成的音色,是聲音的鮮,是聲音的甜,是聲音的甘。我沒提到 RPA-W3EX 定位如何、細節多少,是因為那些都是基本功了,在此之上,Spec 給了別人所給不了的,或不那麼在意的,卻在 RPA-W3EX 上聽見了。 

 

 

三重奏演出,清晰而真切

 

不僅播放古典音樂時,Spec RPA-W3EX 充分滿足了我作為古典樂迷探求音樂的渴望。原廠也建議大家試著播放爵士三重奏,聽看看它在貝斯與鼓組上的表現。先從柔和的開始。在 Keith Jarrett、Gary Peacock 及 Jack DeJohnette 合作的「Standards, Vol.1」裡,鋼琴溫暖晶瑩,那是 ECM 錄音的味道,此外,Spec 則在此上撒上一點甜潤的蜂蜜,讓聲音聽起來帶點清甜風味。Keith Jarrette 一如往常的邊彈邊吟,你可以把這當作是第四件重奏樂器。Jack DeJohnette 的鼓聲俐落爽朗,銅拔輕敲的沙沙聲響聽來很是舒暢。Gary Peacock 的貝斯不僅伴奏,也有不少獨奏的機會,低沉卻清晰的提琴撥奏質感,在 RPA-W3EX 的重播下,清晰而真切。 

 

 

貝斯的音符彈跳,沉重飽滿,顆粒感圓滾滾的,還帶點狠勁

 

難一點的三重奏,我選的是 Vital Techtones 這個融合三重奏的「VVT2」專輯。開頭的「Vtt」一曲,幾乎是貝斯手 Victor Wooten 的獨角戲,先以幾聲口技開場,隨後貝斯進場。彈跳的音粒,沉重而飽滿,圓滾滾的顆粒從樂手指尖迸發而出,中後段的快速音群,用技巧征服聽眾的耳朵,那股狠勁,可厲害了。下一首「Subzero」可兇了,一開始就是猛爆的鼓聲,壯碩渾厚的腳踩大鼓,這聲音於後製時有堆疊增厚嗎?我不知道。但是這鼓聲真的好厚實,好飽滿。在鼓手 Steve Smith 的手下,tom tom 鼓聲俐落乾淨,爽脆有勁,富有彈性,再佐以幾聲銅拔的燦亮聲芒。哎呀,這鼓聲,希望原廠也聽過,才知道他們家擴大機有多棒。「The Litigants」開頭也是精彩的鼓手獨奏,接著是貝斯強力帶入,開了門給吉他手施展。在電吉他開展旋律並揮灑色彩之餘,電貝斯以充滿活力的彈跳音符在後輔佐,直到電吉他停歇,貝斯開始 solo,彈放出疾馳

而過的音符,讓人身處槍林彈雨之中,甘願就著樂音赴義。石見桑,我不知道您能不能接受融合爵士的狂野,但是這張「VVT2」可以讓人知道 RPA-W3EX 和 Spec 擴大機的厲害。您要去找來聽看看。

 

 

 

 

聲調自然柔和,又靈動婉轉,自然又纖細地呈現歌唱細節

 

如果喜歡人聲,Spec 的擴大機在表現人聲上有其獨到之處。它不是用溫暖綿密的音色來說服人,也不是用多到嚇人的唇齒音來壓迫你。它的聲調自然柔和,又靈動婉轉。發聲的種種細節,都聽得明明白白,嗓音的特質,演唱時所運用的各種體腔共鳴,聲嗓的細微變化,都能以一種自然而纖細的方式呈現出來。 以 Natalie Dessay 的「Le miracle d’une voix」這張合輯為例,在德利伯的「拉克美」中第二幕的「Par les dieux inspires」一曲當中,開頭的清唱,足可

見 Dessay 的唱功,那些圓滑音的掌握,其中還有力道的多重變化。聽她如何以花腔技巧,不著痕跡下「輕舟已過萬重山」地帶過多組裝飾音。這個功夫,厲害。Spec 表現這個的功夫,也厲害。在奧芬巴哈「霍夫曼的故事」裡第二幕著名的「Les oiseaux dans la charmille」一曲當中,Dessay 的聲音在 RPA-W3EX 的重播下,以清晰的聲線,細緻的聲嗓,嬌嫩的音色,表現機械木偶 Olympia 在此的演唱。聽那婉轉的花腔,輕柔靈巧的抖音,那演唱的神情以及高超的技巧,真是太美妙了。RPA-W3EX 以一種獨有的鮮活特質,讓人欣賞 Natalie Dessay 早年的天賦嗓音。

 

是立體聲後級,又不只是立體聲後級

 

RPA-W3EX 不只是一台立體聲後級,它還可以透過切換,變身成為單聲道後級。作為單聲道後級使用(當然,你還需要再買一台 RPA-W3EX),它有三種

用法,第一,它可切換成純粹單聲道後級,也就是僅僅使用每一台的一個聲道,卻把每一台 RPA-W3EX 當作單聲道機使用。第二,它切換成單台 RPA-W3EX 成兩組輸出的單聲道後級,讓用家可以玩 bi-amp(雙擴大機),一組推喇叭的高音,一組推低音。第三,它可將單台後級的兩個聲道,橋接成一組放大輸出。簡言之,如果買兩台 RPA-W3EX,你就多了三種玩法:單聲道、bi-amp、BTL 橋接。

 

再加一台,用作單聲道,聲音立刻升級

 

當用作純粹單聲道後級使用時,第一個感覺是音場變大,空間的維度被拉開,不僅寬度變寬,深度也跟著變深,甚至連高度都有延伸。音場拉開後,發聲體的獨立性更高,定位表現也更好。發聲體的聲線更銳利,輪廓和細節都更清楚了;聲音表現整個往上提一級(還是不止一級?)。在前面提到的那張「火鳥」的「地獄之舞」樂段裡,在紛亂的合奏中,理路變得更清楚。我打個比方,就像你在 Youtube 上看影片,往上升一個解析度的感覺似的。我很詫異。這明明是一樣的後級,同樣的機器。只是從立體聲工作,變成單聲道工作,就有這等差異。當然,這裡面我能料想到的變因,除了單聲道本有更佳的分離度外,供電餘裕提高也是其一。

 

 

橋接之後,聲音更有力,更壯碩,能量更充沛 

 

若切到單聲道橋接模式,訊號線接法不動,喇叭線的負極要拉到擴大機喇叭端子的另一聲道正極。原廠沒提橋接後 RPA-W3EX 的輸出功率有多少,理論上講可提升為四倍,實務上有的廠商會調得低一點,約三到四倍間;總之,就是輸出功率會提升。單就其聲音論。橋接後的第一印象就是輸出變高了,音量明顯更大。聲音也變得更壯碩些,如果是使用較大的喇叭,或聆聽空間夠大,喇叭間距拉得開,這樣可以讓中間地帶更飽滿充實。可是,我得說,與純粹單聲道模式比較,我更喜歡非橋接的表現,那是兼顧大氣和優雅的聲音。橋接後,聲音雖不至於粗糙,但確實在細膩度上有所打折。在聆聽 Anne Sofie von Otter 演唱「La Vie en Rose」時,von Otter 的音像更大,聲音紋理依舊清晰活生,那些抖動的尾音聽的明明白白,咬字的細節無甚減少,但就是感覺少了一點精緻感。在聽「地獄之火」時,鼓聲的衝擊感更猛烈些,不過,我感覺若不重新調整喇叭擺位,把間距拉開一點,恐怕中央地帶難以消化那麼充沛的能量。 

 

 

bi-amp 雙擴大機模式最平衡,最好聽

 

RPA-W3EX 第三種單聲道接法,則是接成雙擴大機接法。此時,單一台後級裡原本的左右聲道放大線路,分別驅動單邊聲道的高音和中低音。這個接法,是我認為 RPA-W3EX 聲音表現最佳的模式。如果喇叭有兩組喇叭端子,高音和低音分開,以此模式接駁可以享受到 RPA-W3EX 最好驅動效果(指聲音表現)。有的人會買兩台立體聲後級做 bi-amp,但是 RPA-W3EX 的作法卻是把

一台分兩路,僅供單一聲道使用。這不僅讓高中低頻段更均衡,更保有單聲道高分離度的優點。 我手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對喇叭線,卻有寫完評論還沒還給代理商的 Audioplan Faraday U 和 Faraday S 喇叭線各一對。前者等級較高,是旗艦喇叭線,後者位階則處於中階,但是結構和用料雷同。我以 Faraday U 接高音,Faraday S 接中低音。與純單聲道接法相比,聲音的力度表現更好一些,起伏更明顯,特別是微動態表現。 在我前面提到過的 Natalie Dessay 演唱的「Par les dieux inspires」裡,於 bi-amp 模式下聽得的,比起單一台立體聲模式下,或純單聲道模式下,有些細微的嗓音抖動表現更為確實。不僅如此,畫面感也更好,整體活生感上升。在聽爵士樂或室內樂時,尤能感覺得到。在聽 Vladmir Horowitz 演奏的舒伯特第 21 號鋼琴奏鳴曲時,在 bi-amp 下,琴音的立體感顯著提升,每個音符的質地也更浮凸清楚,似乎更能體現鋼琴琴音的組成。Spec 是音響廠商中極少數致力於探討諧波再生的公司,我在 RPA-W3EX 上再度體察到他們的努力成果。自然樂器的聲音從來不是簡單的,實難以文字描繪,但用心體會,就能察覺箇中奧妙。Spec RPA-W3EX 所給的,是很多更貴的擴大機也不一定端得出來的。

 

 

這等可親的 High End 哪裡找?

 

我在寫完這篇試聽報告前,完全不知 Spec RPA-W3EX 的價格。根據我的聽感,以及 RPA-W3EX 的精緻作工,我猜想,這單台後級應該 20 萬跑不了。這個聲音表現,如果開價 25 萬,收在 8,000 美金一台的價位,也算合理。結果,代理商回報的價格,讓我大吃一驚 —RPA-W3EX 一台實售新台幣 17 萬。 當然,17 萬元也不是個小數目,但對 High End 音響來講,17 萬則是難以想像的便宜。如果以價論值,17 萬的後級恐怕還入不了音響迷的眼。不過,要是以聲論價,Spec RPA-W3EX 非但不貴,還很超值。單一台,就是優秀的立體聲後級;買兩台,再額外多加三種單聲道的應用,聲音表現立刻向上三級跳。如果你也喜歡活生、自然、細緻、靈動、透明、乾淨、澄明、敏捷的聲音,那麼,Spec RPA-W3EX 恐怕會讓你覺得此生擁有它便足矣;除非,你碰巧遇到了 Spec 的 RPA-MG1000。 

 

 

器材規格

 

型式:立體聲後級擴大機

輸出功率:100瓦(4歐姆)

頻率響應:10Hz~30kHz±1dB(6Ω, 1W)

輸入:XLR.1; RCA.1

尺寸:440.130.410mm(W.H.D)

重量:11 kg售價:170,000 元

進口總代理︰波音聲技

電話︰03-657-5263

店址︰新竹縣竹北市台科路71號 網址:https://www.point-audio.com/

 

 

媒體報導